【宏观新闻】
5月28日,李克强总理出席记者会并答中外记者问,李克强表示:
①中国将自主出台更多扩大开放措施
②对于参加CPTPP中方持开放态度
③推出的规模性政策不依赖基建项目,70%左右的资金是支撑居民收入的
④投资的重点是“两新一重” 就是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
⑤实现了“六保”的任务,特别是前“三保”,我们就会实现今年中国经济正增长。
点评:从两会报告来看,国内经济开始修复,政策将继续围绕扩内需展开,坚持“逆周期调节托底+以改革促发展”的思路,逆周期调节政策只是“托底”,特殊时期要“放水养鱼”,但不要指望“大水漫灌”,做到相机选择作用。
坚持对外开放,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同时中国将自主出台更多扩大开放措施。加速国产替代进程,实现弯道超车。
美国近年来一直在对中国科技领域实行全面的围追堵截,最终目的是为了限制中国的科技创新,尤其是5G、人工智能等中国战略方向。中美博弈短期将更加复杂化,近期大幅贬值的汇率也体现了这一隐忧。当前还是一个震荡走势,科技股已经满足技术性拐点,但是技术分析是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核心是把握上车,坚信持有未来核心资产。
【热点题材】
1、戴姆勒引入3D打印技术 节省50%成本以重塑供应链
点评:3D打印咨询Wohlers Assoicates报道称,汽车业目前占据整个3D打印市场的15%,居于电子产品(12.8%),航天(18.2%)和工业及商用机械(18.8%)之后。随着巨头加快布局3D打印造车,产业空间将进一步打开。
2、红杉中国:看好比亚迪半导体IGBT发展空间
点评:GBT是能源变化和传输的核心器件,下游应用非常广泛。根据集邦咨询数据,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工业领域的需求大幅增加,2025年中国IGBT市场规模将达到522亿人民币,复合增长率达19.11%。
3、挖掘机连续两个月创出单月同期销量新高
点评: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随着逆周期调节的不断加码,基建项目开工提速将对工程机械需求形成持续拉动作用。机构预计,2020年-2022年挖掘机新机销量分别为25.11万台、26.69万台、28.14万台,同比增速分别为6.5%、6.3%和 5.4%,在存量更新和地产、基建投资需求拉动下,挖掘机未来需求仍具备坚实支撑。
【新基建、中国未来核心支柱】
在前面三篇新基建深度文章,我们分析了疫情全球化背景下,决定全球产业链去留与分布的核心因素,我们也把落脚点放在中国——回顾中国产业结构过去40年的发展变迁,并一窥中国产业链在变化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新基建将成为这个时代的产物。
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以化工业为产业“基础设施”,一步步建立起全要素、全链条的制造业。
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4万亿计划”所形成的高铁、地铁运输网络,让生产资料、产品、劳动力这三者快速流转起来,使得制造业产业链的流转效率更高。
三而“新基建”,则是让新的基础设施作用于已经形成的产业链条与流通网络,以更好地做全局调度,提质增效。当新基建完成之后,预计中国会成为全球最高效的供应链网络。
4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把“新基建”圈定为信息、融合、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涵盖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
当中国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并且拥有一张高效的流转网之后,“新基建”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进行全局调度,并按供需关系来指导生产、运送与消费,让已有的生产要素与流转网络效率更高。另一方面,“新基建”会带动相关领域的技术的发展。
一、“新基建”全局配置、调动供需关系与能源
二、“新基建”将带动关键技术的发展(当基础设施建成之后,那些与之相关且是经济发展亟需的技术和应用就容易被结合到产业链里)
三、新基建能够带动的经济体量庞大大,这个体量能对中国现在的经济体量形成足够的刺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在今年3月发布的《“新基建”发展白皮书》中预计,到2025年,新基建直接投资将达10万亿元左右,带动投资累积或超17万亿元。相当于2019年中国GDP总量(99.08 万亿)的10%到17%。)
综合来看,当新基建完成之后,预计中国会成为全球最高效的供应链网络。因为中国既有全球最大最全的供应链,并且有望成为全球最大单一消费市场,还有低成本高效的物流网络,再加上全局高效地调度流转网络与产业链当中的各个环节,其他国家较难与中国具备相同的优势。(数据来源于峰瑞资本)
【后市策略】
作者:陈本强 投资顾问
执业证书编号:A1130619080001
时间:2020年05月29日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具体操作建议,据此操作盈亏自负、风险自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