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更多
返回    字体:  

【热点专题】中国经济周期之辩:谁的“新周期”?

时间: 2017/8/22 18:46:01

导语:新经济周期论战究竟给大众带来了什么?中国经济发展是否进入了新周期?当前很多人理解的新经济周期是不是只是库存周期的强烈表现?正反双方的论战如火如荼,激发了任泽平、姜超、刘煜辉、李迅雷,乃至老一辈经济学家曹远征参与。


何为“新周期”?

今年年初以来,因为中国经济指标的回暖,引发了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进入了所谓的“新周期”的讨论。这种讨论随着上半年经济增速达到6.9%的数据而达到了高潮。无论是民间投资、制造业、投资、进出口,还是房地产,都交出了一份绝对超预期的答卷。

认为中国即将进入新周期的一派,以任泽平为代表,认为中国经济走完增速换挡期“经济L型”,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其理由主要在于是供给出清与需求复苏。

任泽平老师的地位从三年前喊出“5000点不是梦”开始建立的。2017年,任泽平又提出新周期来了,他再次成为了少数派。在宏观经济研究人士中,关于新周期的观点,他依然是喊得最为坚决的那位。在不少人眼里,可能也是最为激进、最有争议性的一位。8月上旬连发两文,为“新周期”理论摇旗呐喊。

而在8月19日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上,更是提到:我从事宏观经济研究17年,从未像今天这样深信:中国经济正站在新周期起点!任泽平关于新周期的主要观点:

1、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大致经历了四轮产能周期。2017年前后,我们正站在第五轮产能周期的起点上。我们看到第三轮产能周期始于2001年前后,在2007年进入下滑期,08年金融危机本来是应该进行产能出清的,但是因为我们推出4万亿刺激,所以我们看到进一步堆积了产能过剩,产能出清被推迟了。随后2011年我们进入产能投放尾声,在2012年以后我们才步入漫长的产能出清。我们可以看到在2012年到2016年,由于产能过剩、需求低迷,中国经济经历了长达54个月的通缩,所以这时候大量弱势中小企业退出,落后产能淘汰,市场在2012年以后已经自发的开始出清。

2、时间到了2015年12月,中央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五大任务,“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放在首位的重要位置。到了2016-2017年可以看到市场自发出清叠加供给侧改革和环保高压,这一轮产能出清加速了,提前了,程度加大了。2016年以来周期品价格上涨是产能周期和库存周期共同作用导致的。


多位大佬质疑“新周期”

1、李迅雷:不要用显微镜来寻找经济周期拐点

任泽平老师话刚说完,李迅雷老师发文质疑:《不要用显微镜来寻找经济周期拐点》

大意就是:人们最容易对未来走势误判的原因,就是太看重自己和自己所处的时代,在根据时间序列预测中,给了当下过高的权重。充满火药味的一篇文章,节选几句大家看一看。

无论是从短周期、中周期还是长周期的视角来看,当前都不是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起点。查阅历年的财经类文献,可以发现每年都有不少学者宣称当年将是新经济、新周期、新金融的起点,或者资本市场牛市的起点……是划时代的、或里程碑式的。

然而事后证明,这些年来经济波动幅度越来越窄,社会结构日趋稳定,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波动幅度也开始收窄,并没有出现什么拐点。大家之所以每年都能找到那么多历史性的“拐点”,是因为对短期波动看得过重,误把浪花看成浪潮。

从7月份的数据看,工业增加值的同比从6月份的7.6%大幅回落至6.4%,此外,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增速下跌至6.8%,消费增速创下今年3月份以来的新低,出口增速回落到7.2%,说明月度数据的波动很大,不足以反映总体趋势。因此,我一直强调,不要用显微镜来研究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

从“新常态”到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都是基于对中国经济所处发展阶段的客观判断,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产能过剩、资本过剩和供需结构、收入结构和产业结构等结构失衡问题。如果对这些长期问题视而不见,仅仅根据月度数据的短期变化来预测周期性拐点,无疑是用显微镜来研究大趋势。人们最容易对未来走势误判的原因,就是太看重自己和自己所处的时代,在根据时间序列预测中,给了当下过高的权重。

2、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白重恩表示,中国并未进入经济增长新周期。

具体来讲,中国的投资主力仍然是政府,上半年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速在20%以上,接近是投资总体增速的3倍,而民间投资增速慢于总体投资增速,以新需求或者新技术驱动的可持续、高效投资尚未形成。

白重恩认为,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存在投资回报率低、对民间投资有挤出效应等问题。政府主导的投资占用大量资源,使市场中其他企业、民间投资主体获得资本和劳动力的成本上升。很多迹象表明,基础设施投资的投资回报率可能会越来越低,固定资产投资的可持续和效率并不乐观。

据他研究,与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密切相关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额很高,投资回报率也在稳步下降,且显著低于经济总体的投资回报率。

3、中国社科院教授、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这是扯淡的。

要从经济分析角度看的话,其实很简单,没有什么可争辩的。对经济来讲,我们看经济周期波动主要看两个方面,一个是库存,这是短的,一个是看中期,产能的。这两个东西打出来,价格调整以后没有变化,我们把中国企业部门产成品存货,你把那个图进行价格指数调整以后,只有底下在扑腾,但是名义值确实飙得比较厉害。

价格趋势是怎么出来的?货币信用的投放非常顽强,我们看到这一轮货币信用的周期高点,是2016年4月份打出来的,社会融资进行调整以后,减去股权融资再加上政府,政府再投以后,这个高点达到16%,就是2016年4月份,经过一年半调整,现在还是14%,我们看货币存数5.37,有人说根据17%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最大极限是5.48,可以说商业金融系统是处在满负荷运行状态,货币投放一点没衰减。所以我们主导去杠杆还没有真正开始,某种程度顶住了需求。同时我们看到以物量衡量的,经过价格调整以后的经济波动,无论是企业库存还是企业产能资本支出没有变化,很平。

所以可以看到整个过程从2015年过来没有什么变化,还是一个老故事,还是一个脱实入虚的故事,实际上资金并没有流入实体,有人说商品价格涨起来了,好像就是脱虚入实,这是扯淡的,我的看法是没有什么争论的,真正有争论的是两拨人没说到一块去。

4、国务院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陈道富:没有新的力量替代旧的力量

我觉得一个新周期代替原来的周期,往往会有一个震荡往下的过程,把旧周期剔除掉,再进入新周期,所以一个周期开始的时候,是先把旧的往下清除,产生才是逐步展现的过程。

如果跳开工业或者制造部门,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过去的陈本还没有除清,还没有承担过去的成本,新的部门也没有建立起很好的机制,一个是信息社会基础设施它的负面冲击也没有完全释放,它的机理整个社会也没有完全普及。政府相关服务这种机制还没有调过来,所以我觉得还在艰难的调整过程。

中国现在工业部门或者制造业部门占比是逐步下降的过程,而且又处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整个不论是老经济还是新经济,它的支撑力量还比较脆弱的过程,还处在一个除旧布新、转型,去孕育新的增长动力和优化结构的过程。

我们还甚至处在整个社会经济背景在发生变化,可能这种背景的变化,从长远来看,也许是一个新的开始,但是新的开始往往是以痛苦的替代开始的,所以我对于短期内的波动前途是光明的,现在需要完成这种艰难的转型。在力量对比上,其实现在也没有完全到新的力量替代旧的力量的过程。在工业领域里,我认为这种内在自生的周期确实出现了触底回升,而且回升的态势有一些疲态出现了,所以我觉得对于这个过程应该从多个力量,多种维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对新周期的八大误解

面对不少的质疑,任泽平老师又写了一篇雄文:

“新周期”,与其他新生事物和机遇的到来一样,必将经历四个阶段:“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最后“来不及”。

现在一些搞宏观的闭门造车,如果现实跟主观认识矛盾,需要改正的是现实还是成见?

期望这场新周期论基于扎实的证据、密实的逻辑和理性的推演,一起推动研究进步,避免中国式辩论:以掌握绝对真理自居、人身攻击、上纲上线。

就像多次失恋以后,当truelove来敲门,人们不再相信爱情了。论战的背后折射出人性的执念。

在备受争议中,我听到了它坚定坚决,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我深信,经过长达六年漫长出清的黑夜隧道,新周期终将走向王座,荣耀加身。那一刻,所有周期的参与者都将为之动容,先知很可能泪流满面。所以,周期不仅是技术过程,背后是人性的轮回,反对者和赞同者共同的宿命。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上,新周期再度成为热议话题。任泽平老师也在现场,他专门打开PPT,用了15分钟的时间,向大家详尽阐述了其对新周期的理解。并且附上了市场对新周期的八大误解。

第一,有人认为新周期是需求的复苏,我们强调的是供给出清新周期。我怀疑到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大家将会看到新一轮产能扩张。

第二,有观点认为这次产能出清是供给侧改革导致的,我再次强调,新周期是供给侧改革和市场自发出清的叠加。另一个可以佐证的证据,我们看到供给侧改革主要是钢铁、化工、煤炭,但是在玻璃、造纸等行业也可以看到行业格局积极改变,我们也看到了它进入了胜者为王,广义周期上涨,企业盈利改善和资产负债表修复的阶段,而且靠市场自发出清的行,它的行业格局是不可逆的,也就以为这这个行业资产负债表修复持续性比较强的。

第三,认为新周期一定要有新的内容和新的经济结构,我认为不要混淆了周期和转型,周期就是周期,它就是一轮从复苏、繁荣、衰退到萧条的循环,它并不意味着每次都有经济结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也不要歧视传统行业。

第四,有人认为新周期是产能的扩张,我强调的是我们处在第三阶段,大家还没有看到产能扩张,而这个格局对现有企业是最好的,因为他们在收割这个市场。

第五,在2011年,2013年,市场上有很多著名的分析师预判新周期,结果都被证伪。现在回过头来逻辑是非常清楚的,因为在2011年我们处在上一轮产能扩张的尾声,所以那个时候喊新周期一定是错的,但是经济差了六年,在今天喊新周期是对的。我曾经在市场上参与过三轮论战,第一轮是2016年,我们当时提出增速放缓,当时PK对象是未来中国还可以高增长。然后是2014年我下海,当时我们提出5000点不是梦,当时也是引起了广泛争议和论战,和今天一样,我是少数派,但是我仍然旗帜鲜明,当时很多人跟我PK的观点说,任博士,熊市已经五年了,哪来的牛市,我就告诉他,正是因为熊市五年了,牛市要来了。今天同样的观点也是,很多人认为经济已经差了六七年,哪有新周期,今天我正式说的是,正是因为经济差了六七年了,新周期要来了。打个比方,就好像一个人经常失恋,当真爱来敲门的时候,不相信爱情,这就是这轮新周期的情况。

第六,有观点认为,市场自发供给出清和供给侧改革导致商品价格上涨,对下游挤出,提升了成本,我觉得过去行业亏这么多年,人家赚一两年钱很正常。

第七,有观点认为新周期意味着改革任务完成了,这是一种误解,中国的改革其实还有很多,比如金融去杠杆,财政整顿,社保体系,放宽服务业等等。

第八,供给出清是新周期的政策含义。以前很多人认为我们老说中国经济要拐了,是在传递社会负能量,但是在现在来看,当时是中国经济很大的正能量,如果你意识到中国经济增速要放缓,就不要刺激房地产,很遗憾,北京过去房地产市场上涨7—10倍,所以政策一定是根据现实来的,如果你对经济运行把握错误,你的政策一定是失败的,而且可能会放大经济波动,它的政策含义就是市场已经靠自身的力量企稳出清,经济L型。所以货币政策应该保持中性稳健,防止再次刺激房地产。二、市场自主出清证明了市场的伟大,三、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是新常态,大方向是对的,对公共政策的批评我认为不应该有洁癖。中国不应该再回到过去粗放式发展的道路,也就是新周期也蕴含着绿色发展,创新发展,集约式发展新的发展道路。



来源:中国新财富杂志。方正研究所、五牛基金等


【鲁召辉论财富】

微信号:qifu1888


启富大讲堂   在线诊股
  • 问:600135还能持有吗?老师们,帮我看看
    答:可以持有。
  • 问:300009后期怎么操作,成本26.6,半仓
    答:耐心等反弹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无线互联网业自律同盟
郑重声明:本站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深圳市启富证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证监机构字(2001)195号,资格证书编号:ZX0152]
[公司营业执照] [公司证券投资咨询资格证书][中国证监会][中国证券业协会]
服务热线:400-678-1178  0755-82718153  咨询QQ: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中康路卓越梅林中心广场(北区)2栋601室    备案号:粤ICP备11044237号
版权所有:深圳市启富证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