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挖角大战
在招聘淡季,基金业却人才涌动。“孙建波的身价至少涨到500万元了!”,“王亚伟就更不用说,身价早上千万元!”……“今年金融公司的招聘量非常大!跟往年也不同,尤其是有经验的基金经理需求太大了!”猎头顾问们几乎都对记者这样感叹地说道。在招聘淡季,基金经理的人员流动也没有减少。
而猎头公司收取的中介费为25%~33%,也就是说,如果挖到一个“王亚伟”,就赚300万元!
猎头公司淡季业务翻倍
尽管目前是招聘淡季,但猎头公司的“寻猎”目标却没有减少。在这些目标中,拥有丰富经验的老基金经理最受欢迎。一名基金经理动辄几百万元的年薪,一百名基金经理加起来就达到上亿元。随着基金业人员流动增加,基金经理薪酬水涨船高,这个“人才市场”也越发诱人。
2010年,新基金发行了147只。公募基金的扩容,使得基金经理的需求相应增大,其中有经验的基金经理(指有3年以上管理基金经验)需求最大。
“往年年底到春节前,对基金经理的需求在减少,但今年只多不少。”尚贤达猎头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2月中旬,接受委托正在寻猎中的基金公司职位有:基金经理职位需求11个;研究分析职位需求9个;投资总监/经理类职位需求4个;另外还有其他职能性职位等。
上述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近一倍。实际上,每年2月底或3月初,招聘的旺季才算真正到来。
从有关数据看,2010年发生的基金经理变更事项近400人次,基金经理离职事件近200起。基金从业人员年轻化的趋势比较明显,很多研究员从业经验只有2年-3年,很多基金经理也只有30岁左右,甚至有的不到30岁。
北京某大型猎头公司一金融项目总监说,在他们那里,大型基金公司寻猎的比较多,要挖到有经验的基金经理,给出的薪酬肯定是很诱人的,一般都会翻番,不含奖金,工资一般都能给到百万元以上。
“基金业绩年底的排名,排名靠前的基金经理身价都会高一些,像王亚伟这样的身价都是上千万元,孙建波现在的身价也至少在500万元以上了。”上述项目总监说道。
“所以,每年年初都是基金公司、券商最忙的时候。如果自己公司有哪些业绩做得好、能上榜的,公司往往会非常紧张,因为来挖角的会非常多。但身价太高的,比如像王亚伟,基金公司也挖不起。”
离职后进入私募者居多
从离职数据中可以发现,多数主动离职者是有一定资历和经验的老基金经理,而这些基金经理中的不少资深人士在离开之后都选择了进入私募行业。
“进入私募行业是正常的现象,毕竟公募基金的确存在着许多体制上的束缚。”不少公募人士在离开时通常都以此作为理由。但事实上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原因,比如去年不时传出的“大佬被查”消息。
供求不平衡致流动性大
“包含公募基金在内,证券行业的人员流动性最大!”这是猎头从业人员的普遍感受。
为何出现这样的情景?虽然证券行业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但行业的发展并没有减慢,从2009年的股市快速反弹,到2010年的直接融资规模创新高,都给证券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些发展机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比初期更高。
“总量上的供求不平衡,导致基金从业人员的流动性较大。”某资深基金研究员对记者说道。
2010年,基金业绩排名的巨变,这显示出投研人员不稳定已成影响基金业绩的重要原因之一。数据也显示出,投研人员频繁变动的基金公司,旗下基金业绩往往波动较大。
而基金经理被其他基金公司高薪挖角,或者是出于个人的职业前景考虑跳槽,每年变动的人数在增长,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基金投研团队的更不稳定。
跳槽不仅仅是薪酬的事
基金经理跳槽,或者是被其他基金公司高薪挖角,或者是出于个人的职业前景考虑跳槽。记者发现,证券行业经历了20年的发展,给很多从业人员带来了很好的薪酬待遇,然而他们在后期的职业选择中,有些已经逐步淡化了对薪酬的要求,逐步转向对发展空间的考虑。
沪上某基金经理去年跳槽到北京某基金公司做投资总监,他告诉记者:“每个发展阶段的需求不一样,以前做基金经理是‘纯技术’活儿,现在不仅是技术活儿,还有管理,这就是我现在这个阶段所需要积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