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沪市日成交金额仅985亿元,若忽略2016年初非正常交易的特例,沪市上一次单日成交金额在1000亿元以下还要追溯到4年前。“地量”之后能否见“地价”?历史数据统计的结果和市场人士的观点并不一致。统计显示,“地量”后大概率会出现“地价”,但“地价”往往滞后于“地量”产生。】
市场人士表示,从A股历史看,成交量并不一定领先指数见底,但市场底部成交量往往是上一轮牛市峰值的10%。这一规律在2005年、2008年、2012年的数次A股大底中均得到印证。
8月23日两市平开,沪指早盘震荡整固,午后,券商股快速崛起护盘,沪指小幅上行;国产软件、5G等科技股受追捧,创业板指持续高位运行,大涨超1%。午间,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发布,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发生一起非洲猪瘟疫情,受此消息刺激,午后动物疫苗概念股和养鸡板块均出现快速拉升。
8月23日沪市成交额1078亿元,依然较为低迷。
截止收盘,沪指报2724.62点,涨幅0.37%,深成指报8501.39点,涨幅0.55%;创指报1455.50点,涨幅1.11%。
盘面上,软件服务、电子信息、包装材料、石油、化纤、工艺商品、通讯等行业表现相对较好,煤炭采选、钢铁、贵金属、水泥建材、民航机场等行业领跌两市;高送转、国产软件、食品安全、网络安全、美团概念、基因测序等概念表现较强,煤化工、海工装备、北京冬奥、ST板块、粤港自贸等概念表现较差。总体而言,市场呈现小幅震荡格局,行业个股涨多跌少。
综观近期盘面,板块效应和涨停板龙头并不突出,缺乏明确主线及上涨逻辑,交投也依旧低迷。华创证券认为,短期A股市场仍将以区间震荡为主。
沪市日成交跌至千亿以下
22日沪深两市成交额合计2293亿元,延续地量盘整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沪市日成交不足千亿元,当日仅成交985亿元,考虑到2016年1月7日当天仅正常交易10余分钟,若忽略这一特例,沪市上一次单日成交金额在1000亿元以下还要追溯到4年前。
4年之间,A股市场沧桑巨变。当前A股在市场体量、资金结构、交易风格等诸多方面都与4年前截然不同。
首先,市场总市值规模剧增七成。自新股恢复常态化发行以来,A股市场公司数量快速扩容。短短4年间,两市个股家数从2500家左右增至目前的3500多家,扩容超过三分之一。沪市方面,最近4年内,上证A股B股家数从1000家左右增至目前的1481家,扩容接近50%。个股数量的快速扩容带来指数总市值的急剧上升。2014年8月29日,上证指数总市值为19.76万亿元。2018年8月22日,上证指数总市值为34.41万亿元。4年之间,指数总市值增长74%。
与此同时,市场参与资金结构呈现多元化。特别是继沪股通、深股通等外资进入的渠道开通后,价值投资理念渐渐占据主流。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上线。沪港通开辟了上海与香港两个市场的直投通路,包括全球对冲基金在内的投资者都可直接参与A股市场。
在此之后,北上资金的一举一动都深刻影响着A股投资风格的变革。数据显示,自沪港通上线以来,外资累计借道沪股通渠道净流入A股3188亿元。其中,消费蓝筹与金融蓝筹成为北上资金买入首选,贵州茅台、中国平安、恒瑞医药、伊利股份等当前沪股通渠道持股市值均在200亿元以上。
事实证明,外资的进场显著改变了A股的投资风格。
自2014年8月29日以来,虽然市场成交量重回原点,但食品饮料、家用电器两大消费行业在此期间累计涨幅均超100%,银行、非银金融行业累计涨幅均超70%。
此外,部分个股遭遇边缘化。截至2018年8月22日收盘,两市有817只个股单日成交金额不足1000万元,占比达到23%。其中,有269只个股成交金额不足500万元。
而在4年之前,2014年8月29日,两市仅39只个股单日成交金额不足1000万元,占比为15%。其中,成交金额不足500万元的个股仅有1只。两者相比,部分个股成交边缘化态势十分明显。
“地量”真能见“地价”?
股谚云:地量见地价。指数实际的运行情况显示,“地量见地价”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地价”的出现往往会滞后于“地量”的发生,至于滞后多久,则时长时短。
沪指前期探低2638点时,“地量”与“地价”之间仅仅相隔两天。2016年1月25日,上证指数单日成交1640亿元,刷新当时近4个月新低。短短两个交易日后,上证指数最低探至2638.30点,至今未能打破。
1664点底部则滞后了将近两个月。2008年9月9日,上证指数单日成交217亿元,刷新当时近两年新低。1个多月后,2008年10月28日,上证指数最低定格1664.93点,2008年大熊市宣告见底。
此外,沪指2014年的地价距离全年地量也滞后了接近两个月。2014年1月20日,上证指数单日成交482.99亿元,刷新当时1年多新低。1个多月后,沪指于2014年3月12日定格了全年最低点1974.38点。
部分机构人士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安信证券陈果团队表示,从A股历史看,成交量并不一定领先指数见底,但是熊市底部成交量往往是上一轮牛市峰值的10%。这一规律在2005年、2008年、2012年的数次A股大底中均得到印证。
如此低迷的成交量,是否预示着大盘将迎来绝地反击?
从近年来的市场表现可以看到,2016年以来,当沪深两市的成交金额接近3000亿元时,往往在酝酿一定幅度的反弹行情。地量行情也意味着市场做空的动能不足。
分析人士认为,所谓地量见地价,是指在成交量创出此轮行情的最低值时,股价或大盘也创出此轮行情新低,这是量减价跌的极端情况,此类情况常出现在长期下跌行情的末端,后市有望结束下跌转而上涨。但是,如果在股价持续下跌中,并未出现持续的带量下跌或阶段性的大量下跌,那么即使出现了所谓的地量地价,市场也并不一定已到底部,观望情绪依然浓厚,继续下跌的可能性大。通常只有市场跌到多头彻底丧失信心时,跌势才可能停止,此时地量出现后,才有可能同时出现地价,也有可能在后市才出现地价,真正的地量见地价才是行情的转折点。
然而,还有分析人士提示,地量见地价需配合成交量放大的上涨阳线才能确定,因为缩量行情往往不会一蹴而就,市场的做多情绪也需要慢慢积累,地量不代表大盘不再下跌,更不代表个股没有了下跌风险,这一点需要投资者格外注意。
近日,中信证券和天风证券等机构纷纷表示,当前政策底、资金底和情绪底“三底”落定,市场大概率将逐步企稳向上,上证指数2600点附近或成为今年的市场底。
总之,正所谓“量为价先、天量天价、地量地价”,成交量无疑是股价变动的推手。历史也证明,绝大多数个股或大盘在价格出现变化前,成交量往往先出现变化。因此,在市场各方达成底部区域共识的观点后,需要耐心等待放量上涨的信号出现,并以此来确认行情的转折。
文章综合整理自:证券日报、上海证券报、新浪财经
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和销售要约,不涉及任何商业合作。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取得联系。
【鲁召辉论财富】
微信号:qifu1888